top of page

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溝通?6個教養&溝通心法助你陪孩子度過叛逆期

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溝通?6個教養&溝通心法助你陪孩子度過叛逆期

叛逆期是什麼?叛逆期多久會發生一次?本文將為你介紹叛逆期的常見行為與成因,說明孩子的3大叛逆年齡階段,以及如何管教叛逆的孩子,想了解叛逆期教育、溝通方法與叛逆期常見問題的家長千萬別錯過這篇!

一、叛逆期是什麼?鬆綁「叛逆」的定義,探究深層原因

在探討叛逆期議題前,熊媽、熊爸們不妨先試著換個方式思考:為何我們要以「叛逆」來預設孩子的行為?孩子是真的在反叛自己,或者這只是小熊們用一種看似負面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深層的依賴與需求?

接下來,就讓我們換個角度來解釋「叛逆期」,了解叛逆期症狀與常見行為、叛逆期的複雜成因,以及談談孩子若一點也不叛逆,究竟是好是壞?

(一)何謂叛逆期?叛逆期症狀與常見行為有哪些?

📌叛逆期定義

「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為了探索自我、展現獨立性而自然產生的階段。

讓父母最頭痛的叛逆期大多發生在孩子的青春期,人們往往會用「叛逆」來形容青少年,並把親子間的磨合看作是負面的衝突。然而,若探究「青春期」(Adolescence)最早的拉丁語源,你會發現其實它真正的意思是「身心發展的過渡階段」,並不帶有反抗、對立的意味。

在英語文化中,孩子不聽話的行為較少被稱為「叛逆的」(Rebellious),更常見的說法是 Terrible、Troubling(糟糕、令人擔憂的),甚至會用 Typical(典型的)來描述,將這些表現以幽默看待,或視作一種常態。

叛逆期的轉變,不代表孩子與父母為敵,如果把叛逆理解成他們「重新定義自我與世界」的方式,或許熊媽、熊爸們就能更平和地看待這段人生必經的過程。

📌叛逆期常見行為與反應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進入叛逆期?雖然不同年齡階段和個性的孩子,其叛逆行為的表現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共通特徵。以下列舉了 5 種叛逆期常見的行為與反應,提供熊媽、熊爸們快速觀察、辨識小熊是否正處於此成長階段:

  1. 情緒變化:情緒起伏大、變化快,容易憤怒或悲傷。

  2. 反抗、拒絕:經常說「不」,拒絕服從長輩的要求;容易與父母或師長發生衝突,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

  3. 挑戰權威:想要挑戰權威、尋求自我與同儕認同,質疑父母或師長訂下的生活規矩或校園規範。

  4. 迴避溝通: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回應態度不佳、敷衍甚至說謊。

  5. 逃避責任:逃避家務或學習責任,可能會出現不聽從指令或忽略規則的情況。

(二)為什麼會有叛逆期?叛逆期的心理、生理與社會原因解析

若要深入分析叛逆期的成因,我們大致可以從心理生理社會 3 大層面來探討:

  • 心理層面:叛逆期的心理成因與自我意識的形成密切相關。在此階段,孩子開始探索並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渴望擁有獨立的身分和決策能力,因此經常會表現出反抗態度,或難以符合父母的期望。

  • 生理層面:生理因素也會影響叛逆期。由於孩子的大腦仍在持續發展,負責管理行為與衝動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再加上荷爾蒙的波動,使他們更容易出現情緒起伏、敏感或焦慮的反應。

  • 社會層面:在孩子進入校園後,就必須適應一個複雜的小型社會,與不同性格、背景的同學互動,建立交友圈,也可能會模仿或比較同儕的行為(例如:同學可以做什麼,但自己卻不能做),進而影響自我認同感與親子的互動模式。

(三)沒有叛逆期,反而是種危機預警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叛逆期,但即使沒有,熊媽、熊爸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反映出孩子在安全感與依附感上的不足。曾有一位日本專業精神科醫師高橋和巳在其著作《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中提出一個理論:孩子的叛逆期,其實是建立在依附關係之上的。

叛逆期的心理,可說是一種「反向親暱」,因為孩子在內心深處認為父母和自己有緊密的聯繫、不會輕易離開,所以才會出現「叛逆」的行為,試圖引起父母注意,希望大人能覺察並接納自己的身心變化。

沒有叛逆期的孩子,可能表明他們對親子關係缺乏安全感,或者是一種冷漠、疏離、低自尊的表現。

不僅如此,叛逆期同時也展現了孩子的自我與社會互動的磨合過程。如果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任何叛逆行為,孩子在成年後可能會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叛逆期多久發生一次?孩子成長過程中的 3 大叛逆年齡

一般在提到叛逆期時,大眾最常想到的通常都是青少年時期。其實除了此階段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共會經歷 3 個叛逆時期,分別為幼兒叛逆期兒童叛逆期青少年叛逆期

(一)幼兒叛逆期(約 2~4 歲)

在 2~4 歲的幼兒階段,孩子開始學習語言,並逐漸發展出自我意識。此時,最能幫助他們表達個人需求的詞彙就是「不」,因此經常會使用這個字來反映情緒。當說「不」無法準確傳達意思時,孩子便可能以大哭、大鬧或尖叫的方式來表現自己。

(二)兒童、小孩叛逆期(約 7~12 歲)

進入 7 歲以後,孩子正式踏入校園生活,此時雖然在情感上尚未完全脫離父母,但他們會越來越在意同儕的眼光,也會開始模仿同學或其他大人的行為。與幼兒時期相比,國小階段的叛逆期兒童更懂得如何頂嘴或說謊,也渴望擁有更多對生活的掌控權。

(三)青少年叛逆期(約 13~17 歲)

13~17 歲的國、高中階段,是孩子身心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他們正值青春期,已經是半個成人,卻又還沒完全獨立,同時深受荷爾蒙與同儕互動的影響,這也說明了青少年的叛逆行為之所以會特別明顯的原因。

在國、高中的叛逆期,孩子常會展現強烈的反抗情緒與自我主張,或試圖挑戰既有規範,甚至可能為了反抗權威而做出冒險、極端的行為。


幼兒叛逆期

兒童叛逆期

青少年叛逆期

年齡

約 2~4 歲

約 7~12 歲

約 13~17 歲

常見行為

1. 經常說「不」

2. 不合己意就哭鬧、尖叫

1. 愛頂嘴、說謊

2. 常模仿同學或其他大人

3. 希望有更多生活掌控權,想當「小大人」

1. 反抗情緒與自我主張強烈

2. 挑戰權威

3. 做出極端或冒險行為

三、家長如何管教叛逆的孩子?面對叛逆期的心態與教育方法建議

談了這麼多,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究竟該怎麼辦?接下來,我們將帶熊媽、熊爸們了解孩子叛逆期的具體影響,以及給家長的心態調整建議,接著分享與叛逆期孩子互動、溝通的技巧,幫助你陪伴孩子度過這段成長歷程。

(一)碰到兒子、女兒叛逆期怎麼辦?OBEAR 給熊媽、熊爸的定心劑

🐻小熊叛逆期帶來的影響

「我的孩子現在的叛逆行為正常嗎?」這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當小熊進入叛逆期時,學習心態與行為常會隨之起伏,也可能牽動家庭氣氛,讓熊媽、熊爸倍感挫折,這些都是正常的,千萬別因此對自己和孩子感到氣餒!

  • 學習心態的轉變:叛逆期的小熊可能會不想再跟從父母或老師的期望,而希望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目標。如果學業與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產生衝突,學習動機就會急遽下降,使他們表現出倦怠、興致缺缺的態度。

  • 學習行為的改變:小熊們可能會開始敷衍課業,進而出現上課不專心、學習效率與成績下降等狀況。

  • 親子互動品質變差:熊媽、熊爸與小熊的互動可能不再像以往那麼緊密,關係衝突增加、家庭凝聚力減弱,或是有溝通障礙及疏離感,這些影響其實都很常見。

🐻熊媽、熊爸的心態調整建議

面對小熊的叛逆期,熊媽、熊爸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先照顧好自己,調整心態,避免因情緒失控而對親子關係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以下整理了 5 個心態調整建議,提供給大家參考:

  • 維持正面心態:叛逆期不是關係的終點,而是幫助彼此成長的轉捩點。家長應該維持正面心態,不是要對抗「叛逆」,而是引導孩子「獨立」。放下權威、用愛理解與陪伴,親子關係便得以從衝突中昇華,變得更加緊密。

  • 保持情緒穩定: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家長的冷靜和溫和是穩定孩子情緒的關鍵。

  • 尋求支持:如果你覺得很無力、沮喪、憂鬱,請與伴侶、親友或專業人士諮詢、討論,你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 重新認識孩子:把叛逆期當作重新認識孩子的機會,去了解他們的新興趣、新朋友和新想法。

  • 重新認識自己:家長如何面對親子關係,也牽涉到自身的童年與成長經驗。好好面對自己,真心接納自己的創傷、情緒與不完美,才讓家長能真正平心靜氣處理叛逆期孩子帶來的議題。

(二)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跟孩子的正向溝通方法與教養之道

調適好心態後,熊媽、熊爸可以參照下方的教養與溝通原則,來學習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

  • 引導而非阻止孩子:成為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領航員,以陪伴與提醒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明辨是非,了解每個行為都需要承擔相應後果,而不是單純以「不能做」或「不准做」來限制孩子。

  • 設立教養界線: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請保持「無條件的愛」與設立「有原則的界線」,不能無止境滿足孩子所有不合理的要求。

  • 進行有效溝通:耐心傾聽孩子說的話,真誠回饋自己的感受,不要用說教、否定或指責的方式打斷孩子,盡可能成為孩子的盟友。

  • 建立「協商式」的家庭文化:給予孩子選擇權,以共同協商的方式來制定家庭規則,避免用個人權威來控制、命令、壓迫孩子。

  • 教導情緒管理與表達:幫助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引導他們以適當方式表達,同時父母也要讓自身行為成為孩子情緒管理的榜樣。

  • 尊重獨立,同時保有連結:讓孩子有自主的空間,尊重其獨立性,並透過共創高品質的相處時光,維持親子間的緊密互動。

  • 尋求第三方協助:在親子互動中,若能透過可信任的第三方協助,常常能幫助父母與孩子打開對話的窗口。這樣的角色不僅能促進雙方理解,還能提供新的視角,為彼此創造更多元的溝通機會。常見的第三方包括親子諮商師、學校老師或家中長輩等。

在 OBEAR,老師同時是孩子與家長信任的對象。孩子會向老師傾訴心裡的想法,家長也願意表達教育上的困惑與煩惱。因此,OBEAR 的老師經常扮演「溝通橋樑」的角色,協助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讓雙方的心聲、努力與期待能被彼此理解與看見。

面對孩子棘手的叛逆期,你並不孤單!OBEAR 存在的目的,即是為了解決小熊的學習問題,陪伴熊媽、熊爸處理孩子的情緒,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四、叛逆期該避免的管教方式有哪些?叛逆期 5 大常見問題解答

看到最後,熊媽、熊爸們心中可能仍有一些疑問,例如叛逆期要避免哪些管教方式?為什麼孩子只聽同學的?孩子說「我討厭你」代表什麼?如果孩子沒有叛逆期又該怎麼辦?接下來,讓我們一一為你解答!

Q1:叛逆期該避免哪些管教方式?

在叛逆期,小熊最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而非權威式的壓制。以下這些管教方式,熊媽、熊爸應該盡力避免,否則可能會加劇親子衝突,讓叛逆期變得更難熬。

  1. 避免權威式、命令式的溝通。

熊師建議:改用協商、討論的方式,把孩子看作成熟的個體。

  1. 避免情緒勒索與比較。

熊師建議:專注在孩子自身的進步,並用正面肯定的方式溝通。

  1. 避免翻舊帳與貼標籤。

熊師建議:針對當下的行為進行討論,不要把話題扯遠。

  1. 避免過度干涉與窺探隱私。

熊師建議:尊重孩子的隱私,並建立彼此信任的溝通橋梁。

Q2:為什麼孩子總是愛頂嘴?

頂嘴是小熊表達「我有自己的想法」的一種方式。他們想透過語言上的反抗,來爭取自己的獨立性與話語權。

應對方式:不要急著壓制,而是給小熊說話的機會。熊媽、熊爸可以說:「好,我聽見你的想法了,我們來一起討論一下。」

Q3:為什麼孩子寧願聽朋友的,也不聽父母的話?

同儕的認同感對於學童和青少年而言非常重要。小熊需要透過朋友的肯定來建立自我價值,而熊媽、熊爸的建議反而會被視為對他們獨立性的挑戰。

應對方式:試著了解小熊的交友圈,而不是一味否定。熊媽、熊爸可以說:「告訴我多一點關於你朋友的事吧,爸爸/媽媽也很想多認識他們!」

Q4:孩子說「我討厭你」,傷透我心!我該怎麼辦?

聽到「我討厭你」時先別難過,這句話往往不是真的討厭,而是孩子情緒失控下的氣話。他們想透過這句話來表達內心的憤怒與不滿,希望能藉此引起你的注意。

應對方式:保持冷靜,不要跟著孩子的情緒起舞。可以暫時離開現場,等雙方都冷靜後再溝通。熊媽、熊爸可以告訴小熊:「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我還是很愛你,等我們都冷靜下來再談好嗎?」

Q5:我的孩子好像沒有叛逆期,這樣正常嗎?

完全沒有叛逆期的孩子為極少數。小熊可能並非沒有叛逆期,而是會以較溫和、內斂的方式呈現。例如,他們可能會選擇疏遠父母,而非引起正面衝突,或者會透過被動式抵抗(例如:拖延、不理不睬)來表達不滿。

應對方式:即使小熊看似成熟、乖巧,也要主動關心他,並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獨立空間。平時可以多觀察小熊的行為變化,並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真的毫無反抗表現,或有過度壓抑情緒的傾向,建議找教養專家與諮商師諮詢。

五、昇華叛逆期親子關係,把孩子的教育交給 OBEAR 黑熊家教

孩子進入叛逆期,除了反抗行為之外,學習意願下降也常常讓父母既焦慮又無力,這時,選擇一個能理解孩子心理、尊重孩子成長的教育夥伴非常重要。OBEAR 黑熊家教秉持著「幫助小熊面對人生挑戰,發展成屬於自己的樣子」的教育理念,致力於提供學習與心理上的支持。

為什麼熊媽、熊爸要選擇 OBEAR 黑熊家教?

🌟以家庭為本,只推薦孩子真正需要的課程

我們不製造升學焦慮,只根據孩子的實際需求給出最有效的學習建議,希望每個小熊都有時間做夢,也讓家長不必為課業影響親子關係,我們希望你「把時間留給家人,將學業放心交給 OBEAR」。

🌟嚴謹選才制度,打造具信任感的教學關係

所有熊師皆經過專業甄選、人格特質篩選、試教訓練與制度化的實習制度,兼具教學專業、細心又溫暖。

🌟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概念理解與邏輯思考,讓孩子不只是會做,而是懂得在學習後靈活應用,讓學習成果成為留在腦中的無形資產。

🌟一對一客製學習計畫

OBEAR 黑熊家教從家庭訪談、學習診斷到教師媒合,全程都根據孩子的性格與需求打造最適合的課程設計,每位小熊都能在專屬學習藍圖中找到自信與動力。

🌟結合身心專業,守護孩子全方位成長

OBEAR 黑熊家教與專業身心科醫師合作,協助孩子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壓力,希望小熊們在學業進步之餘,也能擁有豐盛的心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