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言無忌到謊言藝術
- 熊編
- Feb 1
- 3 min read
大魔王:是她推了熹貴妃娘娘
胖橘:他只有六歲,他能撒謊嗎?
先說結論
能,而且比例比一般人想的都還要高
過年期間
後宮甄嬛傳馬拉松式很多人的娛樂
每隔兩天多,就會駕崩一次的皇上
更是產生許多名場面
其中經典場面
大魔王:是她推了熹貴妃娘娘
胖橘:他只有六歲,他能撒謊嗎?
幫助了甄嬛扳倒了皇后
但如果我是皇后我會說
皇上,真的能啊!
-----------------------------------------
從童言無忌到謊言藝術
「童言無忌」是中國文化中對兒童天真無邪的讚美,但現代心理學研究卻發現,兒童的「謊言」並非全然無害,而是與其認知發展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結合中國文化的詩詞藝術,來探討兒童說謊行為的奧秘。
一、兒童說謊的普遍性:從「偷看玩具」說起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是華人耳熟能響的一句話。然而,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卻發現,兒童的說謊行為其實非常普遍。在一項經典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讓3至8歲的兒童獨自待在房間裡,並告訴他們不要偷看一個玩具。結果顯示,82%的兒童在實驗者離開後忍不住偷看了玩具,而其中64%的兒童選擇說謊,否認自己的偷看行為。
這讓人不禁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詩中的小娃天真無邪,偷採蓮花後卻不懂得掩飾自己的行為。而現代兒童在說謊時,也常常像詩中的小娃一樣,雖然試圖隱瞞,卻往往「不解藏蹤跡」。
皇上,你再多問幾句,就好了呀~
二、說謊與認知發展:從「心理理論」到「執行功能」
為什麼兒童會說謊?這與他們的認知發展密切相關。心理學家發現,兒童的說謊行為與其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和執行功能的發展有關。
1. 心智理論:
- 一階錯誤信念理解:兒童能夠理解他人的錯誤信念,這使他們能夠說謊。例如,當兒童知道實驗者不知道他們偷看了玩具時,他們更傾向於說謊。
- 二階錯誤信念理解: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能夠理解他人對他人信念的理解,這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維持謊言。例如,年長的兒童在說謊後,能夠提供合理的解釋來掩飾自己的行為,而不會輕易暴露真相。
2. 執行功能:
- 抑制控制:說謊需要兒童抑制真實信息的表達,並選擇性地提供虛假信息。研究發現,執行功能較強的兒童更傾向於說謊,並且更能夠維持謊言的一致性。
- 工作記憶:說謊還需要兒童在工作記憶中保持虛假信息,並避免與真實信息混淆。
這讓人想起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兒童的說謊行為,就像詩中描寫的廬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發現其複雜性和多面性。
換言之,當孩子開始說謊時,這正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三、說謊與道德理解:從「誠實」到「謊言」
雖然兒童能夠說謊,但他們對說謊的道德評價卻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研究發現,年幼的兒童更注重事實性和規則遵守,而年長的兒童則更注重動機和意圖。
- 年幼兒童:他們認為說謊是「壞」的,因為它違反了規則。這讓人想起《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年幼兒童的天真無邪使他們對說謊行為持有嚴格的道德評價。
- 年長兒童:他們開始理解說謊的動機,並能夠區分「善意謊言」和「惡意謊言」。這讓人想起《論語》中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年長兒童的道德理解逐漸趨向成熟。
四、說謊的藝術:從「童言無忌」到「謊言高手」
隨著年齡增長,兒童的說謊能力逐漸提高,從最初的「童言無忌」發展為「謊言高手」。研究發現,7至8歲的兒童已經能夠維持謊言的一致性,並提供合理的解釋來掩飾自己的行為。
五、結語:說謊與成長的雙重意義
兒童的說謊行為,既是認知發展的標誌,也是道德成長的過程。兒童通過說謊行為,逐漸理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並學會在社會中生存的技巧。
未來的科學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兒童說謊行為的深層機制,並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兒童的認知與道德發展。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兒童的說謊行為,或許正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塊「璞玉」,等待著我們去雕琢與理解。
皇后,您輸得好冤啊!
您要是阿孩子送來obear,你或許就不會輸拉~
歡迎各位皇后娘娘將皇子與公主送來我們這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