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素養題密室逃脫攻略】孩子覺得數學變難了?其實是閱讀理解沒準備好
- 熊編
- 5 days ago
- 4 min read

你家孩子也說「現在數學好難」、「題目看不懂」嗎? 這不是因為數學變得太難,而是考題正在轉型。從單純的公式應用,到如今講求「素養導向」,數學不再只是計算,還多了語文理解與生活應用的融合。 這篇文章透過真實會考題型分析,幫助你理解「數學素養題到底在考什麼」,並且提出具體的閱讀素養拆解與應對策略,讓孩子不再怕長題目,找回數學信心。
當數學考試不只是算數學:數學素養題與閱讀理解
依據國家教育研究院110年數學科素養導向試題研發成果,可以見得出題老師們也在練習出「素養題」,根據該成果說明:「素養試題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作為發展基礎,研發情境中各式需要利用數學思維進行推理、分析、論證、說明或計算的真實問題。」,其中「利用數學思維解題」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數學解題,然而「生活的情境」、「真實問題」是指什麼呢?或許在這之中就潛藏著出題老師與考生之間矛盾的心聲。
「素養題」可以說是數學老師們為學生精心布置下的密室逃脫。


先說結論,上述兩題(圖一、圖二)都可以利用數字比例關係求得答案。在上述基測考題中,會先透過「相似圖形」,連結到「對應邊長成比例」的概念,再利用比例關係求得答案;在會考題中,雖然字數比較多,但是題目內容直接說明「電腦畫面大小與解析度比例的關係」,因此只要利用比例相同的概念就可以求得答案。除了字數上的差別,可以發現相較於基測題,會考題的內容描述更符合生活情境,將數學套入了日常會接觸到的解析度與像素等描述,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回答生活情境的問題,也就更貼近「素養題」的精神。撇除掉題目中的情境,會發現這兩題並沒有太明顯的難易度差異。然而對許多學生而言,素養題卻相當「礙眼」,排斥心態大多來自於「閱讀理解」的過程,無論是專注力不足、抓不出重點,甚至是無法理解等問題,都讓學生們在看到題目後就想直接打退堂鼓。
我們試著拆解閱讀理解的能力,依據全球性的學生評量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列出的閱讀素養能力分析指標,可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以及「省思評鑑」,整理如下:
能力 | 描述 | 對應能力 |
擷取訊息 | 從所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所需資訊。 | 辨識、擷取、整理可見的資訊。 |
統整解釋 | 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 整合、推論訊息。 |
省思評鑑 | 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 評論內容、產出自己的觀點。 |
一般的數學題目對學生而言,通常只需要發揮「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兩項能力即可完成作答,然而隨著104年會考正式採計「數學非選題」,非選題的作答形式不僅帶給了學生們更多挑戰,也象徵著數學考題正式向學生的「省思評鑑」能力發下戰帖。
以108年數學會考非選題第一題為例(圖三),第二小題的題目「…判斷此文宣內容是否合理,並詳細解釋或完整寫出你的理由。」,題目指示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能夠佐證的論述,對照當年度的評分指引(圖四),如果要拿到滿分的三級分,需要提出判斷依據、表達合理,以及正確的判斷結果,其中在判斷依據的描述,除了可以使用題目指引的防護率計算、計算條件等描述之外,甚至可以用「生活常識」來佐證,這部分可以解讀成閱卷老師並不會限制學生的作答單一性,讓學生能夠在非選題展現「省思評鑑」能力中的「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從這些年來的題目轉變來看,會發現數學科的素養導向並不僅是「包裝成故事」的數學題,它考驗的,是學生是否具備將生活經驗、數學邏輯與語文理解整合起來的能力。素養題目是教育評量邁向真實世界情境應用的過程,也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素養能力的期待。對老師而言,這是一種教學策略的轉彎;對學生而言,則是一場閱讀理解與數學素養並進的長跑。而我們作為教學者、家長,能做的,正是協助他們在這場長跑中,一步步,用自己的語言與邏輯,打開那一道道「密室逃脫」的門。
結語:讀懂題目,比算出答案更重要
面對素養導向的數學試題,孩子不再只是在考「會不會算」,而是在考「能不能理解」、「能不能說清楚」。 當數學走進生活情境、語文與邏輯融為一體,真正的挑戰不只是知識的記憶,而是如何把學過的東西,用在真實世界裡。 Obear 不只教會孩子解題,更重視讓他們學會思考、表達與判斷。這些能力,會讓孩子在未來的每場考試、每次選擇裡,都更有力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