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會考》國文科試題深度解析:掌握素養題、文言文解題關鍵
- 夥伴、 熊
- Sep 13
- 16 min read
Updated: Sep 14

掌握 114 會考的解題核心,讓複雜的考題不再讓你頭大。
想快速掌握 114 會考國文科的考題重點?本文提供所有試題的深度解析,無論是國學常識、文意理解還是素養題,都能一次搞懂!
分類方式:
題號 | |
國學常識 | 3、5、8、12、13、14、16、19 |
文意理解 | 2、4、9、10、11、15、17、18、20、22、23、24 |
素養題 | 1、6、7、21、27、34 |
閱讀測驗(白話文) | 25、26、28、29、30、31、32、33、35、36、37 |
閱讀測驗(文言文) | 38、39、40、41 |
1.
簡訊內容用「務必於三日內繳費,逾期將終止供水」製造時間壓力與恐懼,並附上「請點選繳費」的連結,逼你立刻行動—是④所說的「營造迫切需要採取行動的氛圍,讓受害人做出衝動決定」。
(A)① 語言並不特別友善親切,而是威脅停水的語氣。
(B)② 沒有講故事、博取同情的成分。
(C)③ 無聲稱「我也遇過一樣的困境」來建立連結。
2.
題幹說明清代規定一定在「屍所」(屍體所在之處)驗屍,不得把屍體帶到別處;而且涉案人、關係人與家屬必須在場,一般民眾也可圍觀,以求「公同、質對明白」(公開、能當面對質、釐清無疑)。→ 因此「官府開始驗屍時,家屬必須到場」最符合(B)。
(A) 把屍體從現場帶到衙門驗屍──違反「在屍所驗屍、禁止移屍他處」的規定。
(C) 驅離閒雜人等──與「一般大眾可圍觀」以保公開透明相反
(D) 家屬要求確認結果被拒──與「質對明白」精神相違;家屬應能在場並當面釐清。
3.
「月」字在甲骨文與小篆中屬於象形字,以具體的月亮形狀為原型。
(A)「小」為甲骨文之、,用三點或四點以示細小之義。金文作,戰國文字作,顯承甲文而來。篆文作,用長畫以示小義,頗失其形。隸書作,倒與甲、金文之形貼近。楷書沿之而定體。以上諸形,都據臆構的虛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指事。
(B)「木」為象形字。
(C)「出」為會意字,像草木滋生。
(D)「汝」則屬形聲字,從「水」、「女」聲。
4.
「我的快樂除以我的悲傷/以為會得到幾倍幾倍的結果/得到的商/卻只是 1」,意思是詩人以為快樂遠大於悲傷,實際卻只相當,甚至暗示悲傷壓過快樂。這種將快樂與悲傷視為等值甚至難分的情感經驗,最符合選項 (B)「我的快樂等同於我的悲傷」。
5.
許慎《說文解字》所收字體以小篆為主,兼採古文、籀文,重在記錄先秦及更早字形的演變。觀察四個選項:
(A)是現代楷書體,並非小篆或古文字體,因此不會被收錄於《說文解字》。
(B)籀文(大篆)
(C)古文(古體字)
(D)小篆
6.
資料指出多國在疫情封城期間,家暴通報數量明顯上升,如法國上升30% 、阿根廷專線來電增 25%,並說明「在家庭壓力升高的情況下,更容易成為家暴受害者」。因此可推論「因疫情而封城,易誘發潛在的家庭暴力」,最為恰當。
(B)推論錯誤,數據呈現的是案件「增加」,非「通報意願提高」。
(C)順序顛倒,應為收入與行動受限→壓力上升→家暴風險高。
(D)無資料提及「政府忽視性別平權」。
7.
(A)僅甲圖有說明漢語的聲調
(B)兩圖都明確標示春聯尾字聲調:「仄聲貼右邊、平聲貼左邊」,並輔以例
子說明,如「天開美景風雲靜(仄)→ → 右聯」、「百福平增事業長(平) 左聯」,
這正是漢語對聯講求「仄起平收」的規則。
(C)順序錯誤,應為上聯➡️下聯➡️橫批
(D)並未說明站在屋外面向大門的右邊則貼下聯
8.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水邊的荷花(秋日殘荷)倒映在水中,菊花一片金黃,眼前盡是明麗的秋色。
「枯荷葉底鷺鷥藏。」在枯萎的荷葉底下,有白鷺靜靜地棲息藏身。
「金風盪,飄動桂枝香。」秋風(金風就是秋風)拂過,空氣中飄散著桂花的芬芳。
「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我來到雷峰塔旁登高遠眺,看見錢塘江波濤浩渺,奔流不息。
「湖水清,江潮漾。」西湖的水清澈明亮,江潮起伏蕩漾。
「天邊斜月,新雁兩三行。」天邊掛著一輪斜斜的明月,天空中有兩三行新來的雁群飛過。
(A)「小梁州」為曲牌名,題目為「秋」。
(B) 一韻到底,未換韻。
(D)「斜月」、「新雁」屬寫景抒情,並無象徵繁華轉眼成空的意涵。
9.
(A)第三種是純花茶,成品內「沒有」茶葉,如菊花茶、蓮花茶。正確
(B)第三種是純花茶,成品內「沒有」茶葉,如菊花茶、蓮花茶等。正確
(C)其中第一種等級最高,又稱「香片」。對應文中的第一種茶為成品內沒有花但香氣濃郁的茶,如茉莉花茶。並非題幹中的玫瑰烏龍茶。
(D)香片是將乾燥後的茶葉(呼應題幹乾燥茶葉)與新鮮的香花(呼應題幹新鮮茉莉花)依比例混合,靜置陰涼處,等茶葉吸收花的香氣後將花篩除,再烘乾製成。
10.
「蜂造之蜜出山崖、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蜜蜂所釀的蜂蜜,有八分是出自山崖和土穴,只有兩分是人工養蜂來釀成蜜後再採收的。
「北方乾燥,土穴所釀多出於此。」北方氣候乾燥,所以常見蜜蜂在土穴裡釀蜜。
「南方卑溼,故有崖蜜而無穴蜜。」南方地勢低而潮濕,因此蜜蜂多在山崖築巢釀蜜,而少見在土穴中釀蜜。
「西北半天下,蓋與蔗漿分勝云。」西北地區的蜂蜜與東南地區的蔗漿產量互有高低,各有勝負。
(A)「北方乾燥,土穴所釀多出於此。」故為正確答案
(B)「蜂造之蜜出山崖、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由此可知,崖蜜、穴蜜為天然蜜且佔了八成,人工製造的蜜佔了兩成。
(C)「南方卑溼,故有崖蜜而無穴蜜。」卑濕之地無穴蜜,但有崖蜜,而崖蜜為天然蜜
(D)「西北半天下,蓋與蔗漿分勝云。」說明西北地區的蜂蜜與東南地區的蔗漿產量互有高低,各有勝負。
11.
文中提及「那些沒寫出來的,只好留待時間去處理」,以及「也許它最後會告訴我:
不寫也罷!」說明有些想寫的素材,隨著時間過去,會慢慢浮現其價值與必要性,或
者被時間篩選後顯得無須動筆。這正呼應了 (D) 所說「經過時間的沈澱,自然能體會值得寫的是什麼」。
(A) 文中強調的是遊記創作的過程,而非作品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
(B) 並非強調「作者 vs 編輯」的角色比較。
(C) 文中以「編輯」比喻時間,目的是強調時間的篩選作用,並非「編輯」這個職業。
12.
試題解析:題幹問的是「何處應使用冒號」
(A)逗號(,)「本行是科學,不是文學」屬於並列對比關係,應使用逗號斷開。
(B)逗號(,)這正是我的缺失,這反而是我的長處」為語意轉折,也適合用逗號連接。
(C)冒號(:)「我都明白一件事」後面是具體說明內容,因此需用冒號引出。
(D)逗號(,)「科學需要人文的關懷,文學需要理性的自覺」屬於並列關係,應使用逗號斷開。
13.
(C) 的「如今終於竣工」語意通順,「延宕(延遲耽擱。宕,拖延)多時→如今終於竣工」符合自然語序,「竣工」用於建案完工亦符合詞義,因此最恰當。
(A)「義舉」指高尚的行為,「佳話」是正面評價。「淪為」有貶義,常用於「淪為笑柄、淪為工具」等負面語境,和「佳話」形成語意衝突。改為「傳為一段佳話」較為妥當。
(B)應搭配「卻」、「竟然」做轉折,單獨使用「既然」造成語氣不明。
(D)「不愧」用法錯誤。正確搭配如「不愧是高手」、「他不愧為名師」:用於稱讚對方配得上某身分或評價。此句應改為:「多虧有你的幫忙」或「幸虧有你的幫忙」才合理。
14.
(A)揶:注音為 ,正確
(B)晾:注音為ㄌㄧㄤˋ,而非題目所述的ㄐ一ㄥ
(C)藩:注音為ㄈㄢˊ,而非題目所述的ㄆㄢ
(D)栽:注音為ㄗㄞ,而非題目所述的ㄘㄞˊ
15.
文中提到《聊齋志異》分為兩種作品:「奇聞逸事」與「短篇小說」各占一半,並指出短篇小說中約有二分之一可在前人作品中找到原型(本事)。魯迅也說「亦頗有從唐傳奇轉化而出者」,可見有些唐傳奇故事確為蒲松齡創作來源。
(B)文中說「能從前人作品找到『本事』的約百篇,意即近二分之一」,代表有近半的短篇小說有原型,應占全書四分之一。
(C)是短篇小說中半數找得到原型。
(D)是奇聞逸事「僅數百甚至數十字」,非短篇小說。
16.
(B)趕「盡」殺絕。
(C)情不自「禁」。
(D)眼不見為「淨」。
17.
「誰向江頭遺恨濃?碧波流不斷,楚山重。」 是誰在江邊留下了深重的遺恨?只見江水碧波萬頃,悠悠流去不斷,楚地的群山層層疊疊。
「柳煙和雨隔疏鐘。」 柳絲間籠著煙霧與細雨,遠處隱約傳來斷斷續續的鐘聲。
「黃昏後,羅幕更朦朧。」 到了黃昏,羅帳在昏暗中更顯得迷離朦朧。
「桃李小園空。阿誰猶笑語,拾殘紅。」 曾經熱鬧的桃李園如今冷清空寂,還有誰在這裡歡笑談笑,拾起零落的殘花?
「珠簾捲盡夜來風。人不見,春在綠蕪中。」 珠簾被夜裡的春風捲起,但人卻不見了;只剩下春天的氣息,留在荒草叢生的綠地裡。
(A)本詞全首皆押平聲韻「鐘」,如「重」、「紅」、「中」,無轉為仄聲。
(B)全詞情景交融,無明確論理或敘事。
(C)詩中問「誰向江頭遺恨濃?碧波流不斷」,以不斷流動的江水象徵綿長的愁恨,具
體呈現抽象的情感。
(D)「綠蕪」點出春意正濃,並未用來反襯桃李,情境一致非對比。
18.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陸鴻漸搬家雖然靠近城郭,但通往他家的小路卻蜿蜒進入農田、桑樹與麻田之中。(作者看見:野徑、桑樹、麻田)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他在籬笆旁邊種了菊花,但現在正值秋天,花還沒有開。(作者看見:籬笆邊的菊花,但尚未開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我敲了他的門,屋裡靜悄悄,連狗叫聲都沒有,於是我想去隔壁鄰居問問。(作者看見:朋友家大門緊閉,沒有犬吠)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鄰居告訴我:他到山裡去了,總是到太陽快落山才回來。(作者聽到:朋友常到山中,傍晚才歸,並沒有實際看見朋友)
(A)「野徑入桑麻」田農中有物,並非荒蕪之景
(B)「秋來未著花」作者有看到菊花,但音正直秋季,菊花的花並未盛開
(C)「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鴻漸常常到山中,傍晚才歸來,作者並未實際看見朋友。
(D)「欲去問西家」表示作者實際與鄰居互動,詢問鴻漸的所在之處,因此確實「曾見」的是鄰居。
19.
(A)不可名狀:指不能用語言形容
(B)「不以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搭配「但」「心裡卻不以為意」矛盾,因為「表面尷尬、心裡也不在意」邏輯不清,錯誤用法。應該使用「耿耿於懷」才對。
(C)「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不用說就能明白,但後半句卻說「大家都不知」,產生矛盾。
(D)「不置可否」是不表明贊成或反對的態度,語意是含糊不清,與「讓下屬有明確的方向」相互矛盾。
20.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一些事情責怪丞相李善長,劉基(劉伯温)替李善長辯解說:「李善長是您的舊日功臣,能調和眾將的關係。」太祖說:「他屢次想害你,你竟然還替他說好話嗎?我要用你來代替他做宰相!」劉基立刻叩頭回答:「這就像更換大廳的棟梁,必須用粗大的大木頭。如果只是把許多細小的木條捆起來頂著,屋子馬上就會倒塌。」
意涵:
劉基的話是自謙,意思是:李善長是朝廷大柱,自己雖然有才智,但並不適合取代他的位置;若用自己來頂替,就好比拿小木條去替換棟梁,一定無法支撐國家大業。
(A)是李善長數次陷害劉基。
(B)太祖是想以劉基替代李善長為丞相。
(C)劉基認為李善長能調和諸將,就像支撐房屋的大木。
(D)劉基說要「易柱」必須用「大木」,否則「立覆」,表示自己不適合擔此重任,暗示李善長有功、有能力,比自己更適合當丞相,為正確選項。
21.
(A)阿根廷與巴西同半區,不可能同時進冠亞賽,錯誤。即便晉級他們會在四強賽分流到冠亞及季殿賽。
(B)荷蘭和澳大利亞無法同時進四強。
(C)法國和西班牙同半區,不可能同時進冠亞賽,錯誤,即便晉級他們會在四強賽分流到冠亞及季殿賽。
22.
在安邑街巷口有個賣餅的人,我(吾)每天早晨路過他家門口,總能聽見他唱歌。有一天我把他叫來聊一聊,發現他家境貧困,令人同情。於是我給了他一萬錢,叫他增加本錢做生意,再每天供應餅給我來抵償這筆錢。那賣餅人很高興地拿了錢走了。後來我再經過他家門口時,卻聽不見他唱歌了。於是把他叫來,問他說:「你為什麼忽然就不唱歌了呢?」他回答說:「因為現在本錢變大了,事情要考慮的也變多了,就沒空唱曲子了。」
(A)文中並未說「吾」因為餅好吃而常來,只說「吾每早過戶」,意思是經過門口,不是去買餅。
(B)文中說「本流既大,所謀益增,不暇唱曲矣」,說明生意忙碌,無暇再歌唱。
(C)「吾」文中沒有提到「吾」要他用歌聲招攬生意,「吾」只是覺得他歌聲悅耳,後來驚訝為何不再唱歌。
(D)賣餅者仍在賣餅,只是因為生意擴大了,變得忙碌,不再唱歌而已。
23.
「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 派遣遠方的士卒去邊塞戍守,一年就要更換一次,他們不瞭解胡人的作戰方式。
「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 還不如挑選當地的百姓(攜家帶口,耕田種地)留在邊塞防備,並為他們築起高牆深壕作保障。
「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 先替他們準備房屋和農具,再以免罪、授爵為誘因去招募,並給予冬夏衣服和口糧,等他們能自給自足時就停止補助。
「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 邊塞的百姓,俸祿待遇不高,卻不可讓他們長期居住在危險之地(沒有保障)。
「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 若胡人入侵搶掠,而能奪回被掠走的財物,就把其中一半賞給百姓。
「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全親戚而利其財也。」 這樣一來,村落鄰里之間會互相救助,面對胡人也不畏死,既能保全親族,又能保住財產。
「此與遠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 這種辦法和派遠方士卒來防守相比,因為本地人熟悉地勢、不畏戰,效果要強上萬倍。
比較總結
遠卒守塞(外地士兵)
來自遠方,一年更換。
不熟悉地勢,不瞭解胡人戰法。
心裡害怕胡人,守邊效果差。
募民屯戍(當地百姓屯邊)
攜家帶口,邊耕邊守。
熟悉環境,互相救助。
給予田地、房舍、衣食,能自給自足。
抵抗胡人時更加拼命(保全親族、財產)。
效果比遠卒強「萬倍」。
試題解析:題目要求比較「遠卒守塞」與「幕民屯戍」兩種軍事部署方式,從駐地久暫、福利、對敵人的熟悉程度、面對敵人的心態四方面進行對照,判斷哪一組對應最恰當。
(A)「久居」與「一歲而更」位置相反。
(B)都是「募民屯戍」的福利。
(C)「熟習」與「不熟習」位置相反。
(D)正確。
24.
「世傳《碧雲騢》一卷為梅聖俞作,皆歷詆慶曆以來公卿隱過,雖范文正亦不免。」 世間流傳有一卷《碧雲騢》,說是梅堯臣(字聖俞)所作,書中把慶曆以來的公卿大臣一一批評其過錯,連范仲淹(范文正)也未能倖免。
「議者遂謂聖俞游諸公間,官竟不達,懟而為此以報之。」 於是有些人議論說:梅聖俞雖與諸位大臣往來,但仕途不得志,因心懷怨恨,才寫這本書報復他們。
「君子成人之美,縱使萬有一不至,猶當為賢者諱,況未必有實。聖俞賢者,豈至是哉?」 然而君子應當成全他人的美德,即使有一點點不完美,也應當為賢者遮掩,況且這件事未必是真實的。梅聖俞是賢人,怎麼會做出這種事呢?
「後聞之,乃魏泰所為,嫁之聖俞也。」 後來聽說,原來那卷《碧雲騢》其實是魏泰所寫,只是假借梅聖俞的名義。
「此豈特累諸公,又將以誣聖俞?」 這樣豈只是牽連了那些被批評的公卿,還等於誣陷了梅聖俞!
「歐陽文忠《歸田錄》自言不記人之過惡,君子之用心當如此也。」 歐陽修(歐陽文忠)在《歸田錄》中自己說,他從不記別人的過錯。君子應該懷有這樣的胸襟才對啊。
(A)文中說「雖范文正亦不免」,意思是范文正(范仲淹)也被點名,即使是他也不免被詆毀。
(B)文章指出後來知道是魏泰所為,嫁禍梅聖俞,明示作者存疑。
(C)文中是提及議者以為梅聖俞因官運不亨而怨懟公卿。
(D)文中提歐陽修《歸田錄》自稱「不記人之過惡」,旨在說明君子應該不記人過惡,即支持替賢者隱諱,不是反對。
25.
(A)移至深海公呆會被壓碎,因為殼太薄,無法承受壓力。
(B)文中明說「一起噴水警示 正 ...... 好讓人發現位置」。
(C)這是形容文蛤,不是公呆。公呆「兩指一捏就碎裂」。
(D)沒有「死亡前一起曬太陽」的說法,那是孫子的詮釋,不是生態現象。
26.
(A)全文透過祖孫對話,一人講「明」、一人講「公呆」,並引發「環保與生存觀」、
「躺平與堅韌」的價值觀差異。
(B)作者童年記憶是為了講「公呆」特性,不是重點放在懷念親人。
(C)文中並未為強調生態永續。
(D)公呆象徵「短暫生命中找溫暖」,不是「活到老學到老」。
27.
本文明言有兩條「北返」路線:
1. 從蘭嶼經琉球回日本,
2. 從臺灣西岸經中國東北、北韓等地
北上路線完全沒畫到蘭嶼與琉球方向,顯然漏掉了這條路線。
28.
八卦山「次生林環境,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猛禽遷徙 依... 靠氣流滑
翔...八卦山正好就提供這樣的地理條件」
29.
(A)甲文強調對白以外的視覺化寫作才是重點。
(B)觀眾看電影不需學視覺化寫作,這是寫劇本者的技巧。
(C)甲文說明「視覺化寫作」的目的就是讓劇本中的世界感覺真實,讓觀眾容易被吸引,
對於讀劇本的人而言,也更容易掌握情境。
(D)希區考克強調的是「劇本的重要性」,沒有特別點名視覺化寫作是最重要部分。
30.
(A)乙劇本完全沒有對白,是全靠動作與描述推進劇情。
(B)「關上節拍器」是角色獨自動作,與他人無關,也無角色間衝突。
(C)節拍器沒故障,是角色自己不斷調快速度直到跟不上。
(D)「喀啦」是鼓棒斷裂的聲音,標誌轉折點,角色體力到極限,象徵努力也「斷了」,
是重要的情節變化點。
31.
(A)場景外觀:「陰暗狹小」、「銀灰色譜架」、「紅色數字」等
(B)場景事件:有「打鼓」、「節拍器閃爍」等
(C)角色外貌:沒有描述安德魯外型特徵
(D) 角色行動:「設定節拍器」、「打鼓」、「看手」、「關掉節拍器」
32.
(A)於「這個社會非常擔心沒有錢」可見。
(B)他們「只想問出個金額,好與其他金額比大小」,說明其想像狹隘。
(C)答案為該選項,因文中明確指出這些人(不停追問他人到底賺多少錢)並不關切生活品質等無形價值。
(D)文中強調這些人不看熱忱與信念,只看金額。
優點:有對文意主軸(只問金額、不重無形價值)做重點摘記。
缺點:詳解未明確下結論(哪個選項最不可能),建議直接點名答案(應為C)。並以「文中明述『不關切生活品質』」反證。
33.
(D)答案為此選項,文中畫線文句(「到了『夠』的時候…」)表示「犧牲換錢已到達的極限」,因此不得不停下來說「夠」。
33(中度問題)
優點:整理了文意脈絡的價值取捨。
缺點:與32題的說明幾乎重複、且未指明正解。畫線文句(「到了『夠』的時候…」)意涵較接近**(D)犧牲已到達極限**→停下來說「夠」,建議補明確結論與一句對應理由。
34.
(A)調漲價格並非是縮水式漲價。
(B)分量減少、價格不變 → 縮水式漲價
(C)「由 500c.c.變為 400c.c.,價格不變」 分量變 → 少,是縮水式漲價
(D)「贈品取消,價格不變」→ 品質或附加價值減少,是縮水式漲價
35.
(A)誠意非文重點,未提及
(B)使用需求未被提及
(C)產生產品區隔並非文章重點
(D)換成小包裝,較難察覺價格改變(故答案為D)
36.
題目問的是 新、舊《五代史》對南唐君主的記載。
《舊五代史》:把十國稱帝者都列入「僭偽列傳」,因此南唐也被貶為僭偽,而且只寫到烈主李昪、中主李璟,並沒有李煜。
《新五代史》:稍微客氣,但仍只以「世家」處理。雖然提到李煜,但不寫他降宋的部分。
比較起來,《舊五代史》只是把南唐當僭偽之國,連後主都不寫,《新五代史》至少還有提及李煜,雖然沒有把他當正統帝王。所以南唐君主在《舊五代史》的定位更低,《新五代史》相對稍高。(C) 南唐君主在《舊五代史》的定位比在《新五代史》高 ❌(要小心!其實正確是反過來,應該是《新五代史》的定位比《舊五代史》高,題目問「下列何者最恰當」,所以正解應該是 (B)。)
(A) 認同李昪的正統 → 錯誤,因為《舊五代史》把他放在僭偽列傳。
(B) 新舊都不肯承認南唐帝王身分 → 正確。
(C) 說舊比新高 → 錯誤,實際是新比舊高一點。
(D) 《新五代史》沒有提李後主入宋 → 對,但原因不是「不承認北方政權」,所以錯。
37.
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
他說五代帝王「血腥暴力,骨肉相殘」,政權不穩,沒有文化建樹。
相對之下,南唐「三位國君重視文教,蒐羅圖書書畫,建立教坊」,成為文化重鎮。
且南唐的文化資產後來影響了宋。
所以作者其實是在 肯定南唐李氏三代對文化的貢獻。
故答案為:(C) 肯定李氏三代重視文教,對文化的貢獻
38.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排行第二的是餘祭,第三是夷眛,第四是季子札。諸樊知道季子札有賢德,所以沒有立太子(即不立自己的兒子),而是決定讓王位按次序傳給三個弟弟,希望最後能把國家交到季子札手中。等到諸樊死後,王位先傳給餘祭。餘祭死後,再傳給夷眛。夷眛死後,按約定應當傳給季子札。可是季子札推辭不願即位,還逃走了。吳國人於是立了夷眛的兒子僚為國王。公子光(諸樊的兒子)說:「如果按照兄弟依次相傳,季子應該做國君;但如果一定要以兒子繼承,那麼我才是嫡長子,理應繼承王位。」
故答案為(A)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排行第二的是餘祭,第三是夷眛,第四是季子札。
39.(翻譯同上)
公子光說:「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嫡嗣,當立。」也就是說
若按兄弟傳承:季子札該立;若按子嗣傳承:光是正嫡,應該公子光立;但吳人卻立
了夷眛之子僚為王,故公子光最不能接受的是僚當王。故答案為(D)
40.
前些日子令郎來訪,帶來您親筆的手札,並贈送我一幅石月屏。我捧著把玩,心中既慚愧又欣喜。近來,我時常在京城朋友家中見到這種石屏,觀察它天生渾然圓潤的質地,不是人工雕刻、也不是繪製而成,就像秋天高空般清澄,遠遠望去氣韻非凡,確實是天地間的奇氣、山澤中的珍寶啊。
我心裡一向喜愛,卻苦於沒有門路可得,哪裡想到竟然在毫不需要懇求的情況下,就這樣輕易得到手中。我的性情本來疏淡簡樸,正好符合我心中所願。即使是十匹華麗的錦緞、上百雙潔白的美玉,在我這個愚人看來,也不如這件禮物珍重。
只是俗事紛擾,遲遲沒有機會寫信致謝,心裡更加惶恐不安。聽說令郎所任官職非常合適,想必您也感到安慰與欣喜。雖然近期無法前來拜訪,但我格外珍惜這份厚意。
(A)「令郎」是對對方兒子的敬稱,「令尊」是對對方父親的敬稱,不能通用。
(B)「比來」即近來、近日,語義一致,可替換。
(C)「一旦」此處指「有朝一日、突然有一天」,強調某日發生,「剎那」是極短時間,
屬瞬間,語義不同。
(D)「俗故」意指俗事纏身、日常瑣事,「老友」是朋友,兩詞無關聯。
41.
(A)文中說「數於都下朋從處見此屏」(我時常在京城朋友家中見到這種石屏),表示他早就見過。
(B)文中說「雖受文錦十純,白璧百雙,未為重賜」(即使是十匹華麗的錦緞、上百雙潔白的美玉,在我這個愚人看來,也不如這件禮物珍重。),強調司馬光本性質樸,不重視昂
貴的禮物,但石月屏因為兩人的友情,比錦緞、白玉還更貴重。
(C)文中他是喜出望外地收下,無拒收之意。
(D)文中比喻石月屏「非刻非繪」、「如秋高氣清」、「天地之異氣」,顯示自然天成、清雅脫俗。
42.
「捧玩不勝愧喜」→ 喜悅與羞愧並存,「俗故忽忽,久不遑修謝,尤增悚懼」 因 → 忙
碌未能及時回謝而愧疚,所以才特地寫信表達謝意。
(A)文中未提到登門致謝,無依據
(C)司馬光是因收禮後事務繁忙未即時答謝而有愧,且並未提到已備厚禮
(D)是司馬光曾在友人家見過石月屏,且司馬光並無邀請好友來家中鑑賞
延伸閱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