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教育》學生注意力剩1.3秒?老師揭密「數位鴉片」的四大影響。
- 夥伴、 熊
- Oct 7
- 4 min read

老師的責任不是禁止,而是引導學生建立「覺察」,在快速娛樂中找到深度學習的平衡。
面對「數位鴉片」,老師如何應對?本文結合短影音教育的核心理念,提供不禁止、而是引導青少年短影音使用習慣的建議,幫助家長與孩子在娛樂與學習間找到平衡。
短影音教育:學生注意力剩1.3秒?老師揭密「數位鴉片」的四大影響
近十年來,短影音(short video)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青少年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媒介之一。短影音通常是15秒到5分鐘的影片,依託於智慧型手機與高速網路,以其簡短、快速、精緻化的特質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觀眾。平台如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 都屬於短影音的主要載體。
研究指出,短影音的興盛有幾個關鍵背景:
科技進步:智慧型手機普及、行動網路速度提升,使影音隨拍隨傳成為可能。
社交驅動:短影音平台鼓勵使用者參與「挑戰」、「對嘴」、「舞蹈模仿」,營造強烈的社交互動感。
演算法推薦:TikTok 的 For You Page (FYP) 演算法會即時分析使用者的喜好,形成「無限滑動」的沉浸式環境。
文化潮流:短影音已成為 Z 世代的主要娛樂與溝通方式,甚至逐漸取代傳統搜尋引擎。
短影音的特質符合當代青少年的「注意力短、喜歡快節奏、偏好多樣化內容」的需求,因此被廣泛使用。
青少年使用數據表
指標 | 全球數據 | 臺灣數據 |
TikTok 全球下載量 | > 20 億次 | – |
YouTube Shorts 播放次數 | 每日 > 300 億 | – |
平台使用率 | YouTube 86% / TikTok 73.9% / IG 69.9% | 高中生:IG Reels 88.5% / YouTube Shorts 74.5% / TikTok 31.5% |
使用時間 | Z 世代每日 95 分鐘,開啟 19 次 | 59.4% 學生每天數次、25.6% 每天 31–60 分鐘、1.6% >6 小時 |
注意力 | 廣告注意力僅 1.3 秒 | – |
目錄:
解析短影音的「符擔性」:從科技、感知到關係,全面理解其正負面影響
要理解短影音對青少年的影響,必須先認識符擔性(Affordance),這是理解媒介如何塑造人們行為的短影音心理關鍵概念。符擔性指的是媒介能提供人們的行動可能性。
研究將短影音的符擔性分為四類:
科技符擔性
正負面影響:創作工具降低門檻,激發創意;但演算法推播容易成癮,甚至被比喻為「數位鴉片」。
感知符擔性
正負面影響:直立螢幕與流暢滑動帶來紓壓與快樂;但習慣快節奏後,對需要長時專注的內容失去耐心。
關係符擔性
正負面影響:透過留言、挑戰、分享增進社交連結與自我認同;但同時也帶來按讚數、潮流壓力,引發短影音心理上的焦慮與自尊影響。
情境符擔性
正負面影響:成為資訊來源,方便參與潮流、獲得新知;但資訊碎片化,影響深度思考。
短影音的正負面影響對照表
符擔性類型 | 正面影響 | 負面影響 |
科技符擔性 | 提升幸福感、激發創意表達 | 演算法推播 → 成癮、數位鴉片 |
感知符擔性 | 提供娛樂、紓壓效果 | 專注力下降、對長內容失去耐心 |
關係符擔性 | 增進社交連結、自我認同 | 比較焦慮、按讚壓力 |
情境符擔性 | 參與潮流、獲得新知 | 過度依賴、忽略現實人際 |
數學老師的觀察與「短影音教育」建議
作為一名數學補教老師,我深切感受到短影音文化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很多學生對於需要完整推理過程的學科(如數學、物理)情緒反饋都是:「太複雜了要搞懂花好久」、「好無聊都要算一堆數字」。
這反映了學生習慣了「跳過鋪墊,直接看結果」。當面對必須沉下心的邏輯思考時,顯得缺乏耐心。
我的觀點是:禁止或強迫自己不看短影音,效果有限。真正有幫助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滑短影音。這就是短影音教育的核心:引導學生「覺察」自己的使用習慣。
我的建議:
轉換媒體型態,不是禁用:與其強迫學生不看,不如引導他們「多看有趣的長影集、電影或知識型影片」。長影音的鋪墊能讓故事更完整,記憶更深刻。
賦予內容意義:告訴學生:影集或電影的鋪陳,就像數學題目的推理過程。沒有鋪墊,就無法理解高潮與結局。這能讓他們知道「耐心」與「深度」的價值。
從軟性內容到硬性內容的轉化:鼓勵學生慢慢增加知識型內容的佔比。我會告訴學生:「與其花時間在軟性內容,不如慢慢增加硬性內容。只要花一點時間,就能學到知識,這才是真正輕鬆又能偷點懶。」
建立人際自我覺察與比較感:人際互動的深度,不是靠線上的點讚與留言,而是透過真實相處、思辨與交流所累積的長久滿足感。
結論
短影音透過科技、感知、關係、情境四大符擔性,全面滲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它既能帶來娛樂與社交連結,也可能造成注意力下降與學習耐心不足。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的立場是:不是強迫學生戒掉短影音,而是引導他們「覺察」自己的使用習慣,幫助他們認識到「內容有意義 → 記憶更深 → 收穫更大」。
唯有透過這類短影音教育的引導,青少年才能在「快節奏娛樂」與「慢思考學習」之間找到平衡,讓短影音成為助力而不是阻力。
延伸閱讀:
想要讓孩子,不在痛苦中學習?歡迎加入obear。
把時間留給家人,將學業交給obear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