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趨勢下的學習挑戰

隨著AI的進步

也愈來越多人將 AI 融入教育

但AI適合在哪個階段出現?

真的能幫助學習嗎?

------------------------------------------------

AI趨勢下的學習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AI)這兩年的興起,許多教學現場開始嘗試融入AI輔助,又或者開放學生利用AI進行自我學習。本文討論兩方面問題:第一,利用AI是否增進學生學習動機。第二,學生自行利用AI學習是否能增強其學業表現。除兩問題分享外,亦補述本人於課堂上使用AI輔助教學之觀察。

    首先,學生學習動機與態度對於其學習成就具有正向影響,一般認為學習動機越高,其表現越好,但目前國內關於教師將AI融入教學法中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其結果正反皆有,差異推測是因研究法和教學內容難易度造成,而教學後測驗都顯示不論學生學習動機是否增加、學習態度是否正向,成績皆與未融入AI輔助教學之對照組相比有明顯提升。此外,研究發現使用AI輔助提升學習動機具有組內差異,例如男生學習動機高於女生、自然組學生學習動機高於社會組學生。推測這類差異與學習過程中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關,同時因為研究教學內容多專注於理工類學科,對於人社類學科如何融入AI教學仍有待更多研究。因本人主要教學英文科,AI使用也多用於備課階段,例如讓AI分析近年考試重點單字,整理並輸出成一篇易讀的文章,相較於過去分散片段的單字背誦,改以具故事性的文章來整理單字與使用邏輯,以期獲得比單純背誦更好的記憶點。惟目前仍在測驗階段,學生回饋比較有趣,但尚未能知對記憶的提升效果。

    至於提升學生加強學生學業表現一問,上述提及國內研究指出學生成績確實有明顯提升,但本文提出幾項值得再觀察處。第一,多數研究採取即時測驗,所以未能證明輔助長期記憶,應僅能推論為短期操作測驗有顯著差異。如依照長、短期記憶學習模型來看,屬於「吸引學生注意而塑造有效的短期記憶」,而目前研究未能實踐「通過反覆操作建立長期記憶」。以本人執教英文科為例,有學生表示學校老師會要求學生回家用AI生成英文作文,但如果僅停留在練習生成答案的階段,並不能有效協助學生增強記憶。在此概念上,儘管本人教課會使用AI生成範本,但仍會要求學生抄寫,因所閱文獻認為傳統紙筆練習仍較具塑造長期記憶與專注的效果。另外,最近美國賓大進行的兩段式研究,第一階段開放學生使用AI輔助作答,第二階段則抽離AI輔助,發現使用AI輔助作答答對率明顯提升,但是抽離AI後成績可能會比以往更差,此研究回應了,數位失憶(Digital Amnesia)發生的疑慮,認為過度依賴便利的搜尋途徑,可能導致學生長期記憶的養成不易。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妥善將AI融入教學法也許能吸引學生注意,學習效果短期有明顯成長,或許可以解決學生上課專注度不足問題。成績提升上,如英文一類需要記憶的科目,目前來看練習與實際使用才是生成長期記憶的方法,但AI提供教師更多樣的備課選擇。雖本人未執教理科邏輯一類,但也許在單一問題解決上可以提供更多解釋輔助,找到學生較易理解的學習步驟。至於學生親自使用AI輔助學業上,現行升學考試並不能使用AI作答,僅針對升學考試一事上,本人一般不推薦學生直接依靠AI解答,這僅是直接翻答案本的變形,並未能有效解決學習問題。

曾老師

參考文獻

盧玟燕、羅希哲、范斯淳(2023)。高中生人工智慧學習態度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6),180-198。https://doi.org/10.6306/JITE.202307_(16).0011

曾衒銘、段曉林(2023)。高中生人工智慧課程接受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9(3、4),92-118。https://doi.org/10.6587/JTHRE.202306_9(3_4).0004

顏榮泉(2024)。從認知處理觀點評論生成式 AI 對學習的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4,13(3),144-153。

Bastani, H., Bastani, O., Sungu, A., Ge, H., Kabakcı, Ö., & Mariman, R. (2024). Generative AI can harm learning. The Wharton School Research Paper.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4895486

Mueller, P. A., & Oppenheimer, D. M. (2014).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keyboard: Advantages of longhand over laptop note t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1159–1168.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4524581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