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可以給孩子們手機呢?
- 熊編
- Aug 6, 2024
- 4 min read
上網搜尋會發現,大部分的資料都說大約10-14歲的時候,適合給孩子手機。仔細看過研究發現,給孩子手機的年齡,和後續的表現沒有相關性。只有在非常小的孩童,才會有影響。00-18個月,嚴禁使用電子螢幕,18-24個月,能避免就避免。02-05 歲時,每天不應超過1小時。此時的父母更需要待在孩子身邊,一同使用。
當孩子來到了六歲,年紀就不是考量的重點了。給孩子手機之“前”,一定要有明確的使用規則和限制。而這個規則,以家為單位。例如無螢幕時間(例如餐飲時間)以及無螢幕空間(例如臥室)。其中,睡前一小時絕對不能使用,才能確保睡眠品質。
訂了規則就可以把手機直接丟給孩子嗎?不是的,不要小看手機和網路。特別要注意以下事情:1. 保護個人信息,應對網路霸凌。2. 家長要帶頭做起,不能邊叫孩子不要滑手機,自己一直滑。3. 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觀看,並討論內容,此舉不僅可以增加親子關係,也可以讓孩子更多思考的空間。
可以發現,重點都在一開始規則的建立,以及家長的陪同使用。常常看到年紀很小的孩子,家長為了小朋友不吵鬧,就直接丟了一隻手機給他。這都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孩子已經深陷其中怎麼辦?>>
以上是預防的方法,那要是孩子已經深陷其中怎麼辦?
如果要調整孩子的手機行為,接下來他會經過這幾個過程。預想、沉思、準備、維持和終止。在預想階段,打破個人對手機成癮嚴重問題的否認。在沉思階段,個體認識到改變的必要性,但改變的慾望可能並不強烈,並且可能存在不知所措的感覺。在準備階段,個人準備好制定解決問題的計畫。當個人感覺到他或她可以控制智慧型手機的使用並且在行為改變上投入較少的精力時,維護狀態就開始了。最後階段(終止)的目標是防止復發。
細節操作上,我們先從家長的角度出發。
1. 家長本身了解問題嚴重性,才能教育孩子了解手機成癮的風險。研究表明,當家長有意識到手機的危害,通常都會提早採取措施,降低傷害。
2. 訂出規則後,以身作則。研究表明願意以身作則的家長,孩子習慣更好。
3. 增加家庭娛樂活動,以及社交活動。讓孩子們有更好的出口,以及大家互相交流的機會,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和手機為伍。
4. 控制和信任並存,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度與信任感。
5. 手機費用限額以及家中 wifi 的使用時間要有限制。
說完家長的工作,我們來看看孩子的。
1. 將手機放在遠處,刪除成癮應用程式,關閉通知,限制服務。個人在這邊推薦一款app,FLORA 綠的專注力,他有趣好玩,又能夠成功鎖死手機,降低使用頻率。如果有興趣我可以提供使用心得。
2. 從事自我實現的活動,增加社交網絡活動。多與人事物接觸,可以避免一直和手機相處。
3. 團體干預,研究表明,一群人一起的力量,遠大於一個人,包含戒毒。可以和三五個好友彼此做好約定與比賽,一起消除對手機的慾望。
4. 找到適合的娛樂替代品。玩手遊玩手遊,世界上有很多比手遊更好玩的遊戲。
說了那麼多,有效的干預通常包括五個部分:非自願限制、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學校因素、同伴支持和專業服務。最有效的干預是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控制好手機,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如果真的嚴重到引響生活,可以考慮接受治療,心理學的介入方法證明了整合療法的有效性,包括藝術認知行為療法、整合藝術療法、動機訪談和認知行為療法。在這些措施中,9至12名參與者的小組往往能獲得最佳結果。治療性社群可以帶來更持久的行為改變。
比較傳統的療法,例如認知行為療法,介入措施是居家日常手機使用日誌(HDJ-S)。這個計劃幫助參與者可視化手機使用模式,並通過自我評估和與父母的討論進行反思。該研究包括了335名青少年受試者,顯示出問題性手機使用顯著減少,並提高了父母對孩子手機活動的關注。
<<我的心得>>
我自己深受困擾啊,因此很認真的思考要怎麼改善。
1. 確認浪費時間:先去手機的後台,看看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手機上。通常都比自己想的還要多很多。我一開始有嚇到,才覺得要改
2. 回歸傳統:讓手機不聰明,例如讓螢幕變成黑白,使用飛航模式,關閉所有通知。甚至換成智障型手機,改用傳統紙本做筆記或查字典。我自己是另外有用APP輔助。一開始會覺得不方便,爾且會擔心有什麼重要訊息會漏掉,後來發現,沒有,沒人要找我。
3. 遠離手機:不小心把手機遺忘在家裡。不要去大家都在滑手機的地方(咖啡廳)。環境中只要有一個人在滑手機,大家也會跟著滑起來,盡量避免誘惑!
4.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是社交。
另外我自己很喜歡用獎勵與懲罰機制。我通常會限制自己如果一個禮拜內手機的使用量比原本預期的低,我就會犒賞自己一頓大餐,讓自己大快朵頤。
希望這樣可以幫助到大家喔!
有什麼問題也可以詢問,或是知道有什麼好的方法也歡迎留言喔~
論文來源:
1. AlBarashdi, H., & Jabur, N. H. (2016). Smartphone addiction reasons and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ltan Qaboos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 qualit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nalysis, 2(113).
2. Ting, C. H., & Chen, Y. Y. (2020). Smartphone addiction. In Adolescent addiction (pp. 215-240). Academic Press.
3. Digitale, E. (2022). Age that kids acquire mobile phones not linked to well-being, says Stanford Medicine study.
4.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