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孩子說的考試中一片空白是真的嗎?

考試焦慮與情緒調節

        因本學期授課對象有兩位學測生,自去(2024)年10月開始每次上課前後都會詢問學生考試準備程度、心理壓力感受,並發現兩位學生在準備考試期間心態變化差異,固本次以考試焦慮與情緒調節為主軸,先回顧考試對學生變化情緒影響之文獻與焦慮情緒對成績之影響,接續介紹近期所閱兩種焦慮情緒舒緩實作,最後依照個人教學經驗提出回饋與建議。

考試產生焦慮

        考試對學生來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卻也是引發焦慮情緒的常見來源。文獻指出,考試焦慮(test anxiety)是一種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反應,包括心理、行為和生理層面的影響。焦慮情緒的強弱會因學生的個性特質、學習準備情況,以及對考試結果的期望而異。適當考試壓力可以刺激學生競爭動力,但過高的考試焦慮,尤其在競爭激烈或評量壓力過重的情況下,可能演變為學生無法有效應對壓力的負擔,導致表現受限或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陳婉真2006;林宴瑛,2022)。以臺灣現行108課綱大學升學制度而言,因為分科測驗不再考英文,一學生亦有反應準備英文科的壓力感覺比過去更大。

        考試焦慮與學生的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負相關,尤其當該考試對學生未來生涯規劃影響程度越高,負面情緒影響程度越大(陳婉真,2009;林宴瑛,2022)。適度的焦慮能幫助學生維持適當的警覺和動力,但過高的焦慮則會產生負面影響。試前的過度憂慮和考試中的臨場焦慮會干擾學生的注意力及認知能力,進而影響學業表現(林逸安、張瀚云,2024)。陳婉真(2006)透過「試前準備期與考試當下焦慮量表」的研究發現,試前焦慮過高會降低準備效率,學生可能拖延學習或過度準備,耗費過多精力卻效果不佳。同時,臨場焦慮會導致記憶提取困難、注意力分散,甚至使學生在考試中出現腦中一片空白的情況。這些焦慮現象對學業成績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形成焦慮與成績之間的惡性循環(陳婉真,2009;林逸安、張瀚云,2024)。教學經驗中亦發現距離考試日期越長,學生壓力反應越低;反之,時間越短壓力反應越明顯,學生開始有明確反應感受到準備考試壓力的時間點約是在考前50天左右,即11月底。在此之前學生雖知道要準備考試,但自述並沒有全心投入考試,且對學測的緊張感仍似有若無。

協助學生焦慮調節

        為避免學生因為考試壓力過大,以及過度複習而對考試相關內容產生排斥,甚至在考試中產生注意力偏差問題,以下分享兩種所閱實驗:

考試前:團體方案心理支持

趙子揚等(2018)設計團體方案,融入認知改變、正念放鬆及表達性藝術等活動,幫助九年級學生降低壓力並提升情緒調節能力。結果顯示,參與學生的考試壓力(生理焦慮、認知擔憂與社會比較)顯著下降,並增強了同儕支持感。因學生在學期間同儕影響甚大,推論團體方案相較於個別輔導優勢在於正向壓力分享與相互鼓勵。

考試中:刻意訓練緩解臨場焦慮

考試期間的情緒調節重點在於幫助學生專注於考試內容,減少對負面結果的擔憂。林逸安、張瀚云(2024)透過「點偵測訓練」調整學生的注意力偏誤,使其不再過度關注威脅性刺激,而是轉向積極的應試態度。研究發現點狀訓練顯著降低情境與特質焦慮,並部分提升情緒調節能力,但對於改善注意力偏誤較無顯著差異,係造成注意力偏誤因素除考試壓力外,學生固有身心狀態、考試環境皆有影響。

回饋與建議

    據觀察,儘管學生暑假時即知考試時間,但真正感受到考試壓力時已是距離考試50天左右,而這段期間不論是學生自我要求還是學校複習進度都越加緊湊,所以學生壓力通常是爆發式成長。諸多文獻皆證明過度壓力對學生學習進度安排、學習表現與注意力都有負面影響,所以執教過程中,後期加強協助學生進度規劃因為更有助於緩解學生胡亂安排進度產生負面影響。另外林逸安、張瀚云(2024)指出臺灣教育具有強烈的目的與引導性,例如過度強調解題技巧,進而導致學生對學科產生認知偏差甚至壓力與厭惡,此部分提供教師回顧教學過程是否過度強調「直接反應」的教學方法,例如「一看到A就使用B公式」或是「一看到A單字就想到B口訣」而導致學生焦慮與反感,在教學互動中需額外注意。最後,團體方案雖被推薦為學校端進行,但私以為部分學生有來教室自習備考習慣,如果在重要備考期,例如學測、分科,推動團體紓壓方案或許也可達到同儕間相互鼓勵與壓力舒緩之成效。

參考文獻

林逸安、張瀚云(2024)。以行動裝置進行點偵測任務訓練對臺灣高中生考試焦慮與情緒調節之成效初探。教育心理學報,,56(2),305–332。https://doi.org/10.6251/BEP.202412_56(2).0004

林宴瑛(2022)。國中生數學考試情緒的狀態與特質成份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4(2),411-434。https://doi.org/10.6251/BEP.202212_54(2).0007

陳婉真(2006)。“試前準備期與考試當下焦慮量表”編製之研究。測驗學刊,53(2),181-204。https://doi.org/10.7108/PT.200612.0181

陳婉真(2009)。考試焦慮與考試成績表現失常之關係—從考試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597–617。https://doi.org/10.6251/BEP.20080905

趙子揚、宋曜廷、郭蕙寧、張瑩瑩(2018)。中學生考試壓力團體方案之成效。教育心理學報,50(1),31-51。https://doi.org/10.6251/BEP.201809_50(1).0002

作者:曾老師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