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禮物第二彈(上)
- 熊編
- Aug 6, 2024
- 4 min read
我要的不是一個母親節的快樂,
我要的是一個母親永遠的快樂。
現在的孩子
提高動力的誘因很多
但相對的 分心的誘因也如此之多
現在的生活便利 科技日新月異
撇除家境困難 基本上要什麼有什麼
太容易獲得 使得人們容易變得不懂得珍惜
人類太過聰明 已經是很懂得偷懶的生物了
但這個過於方便的世界使得人們的懶散程度變本加厲
我慶幸自己年幼時的生活娛樂是只有電視的時代,只有特定時間可以收看,看完就心無旁騖的做功課,唸書也不會有震動響鈴打斷我的思緒
從小把我的專注力培養起來了
長大後也不會「不懂該如何專注」
曾有過進入「心流的狀態」 連旁人叫自己的名字都聽不到
但現在要能不被打斷+有自制力真的是蠻難塑造的環境和特質
老實說,想專注地做一件事 第一大敵就是手機
但試問有多少人沒有手機成癮症呢?
把手機丟一旁可以堅持多久不去找它看它呢?
好奇如果有人發起”最久不碰3C即可獲得獎金的挑戰賽”有多少人願意參加XD
其實很懷念沒有被3C綁架的日子
偶爾會想要安排一天不看螢幕只看大自然和囤了一堆感覺永遠看不完的書。
---------------------------------------
沒錯,今天要談的就是,手機成癮。
從18歲開始教書,教到現在
家長打電話來最常抱怨的事情,以前都是教到壞朋友,教了男女朋友然後不讀書
這些基本上都很少聽到了
現在最常聽到的,就是手機VS家長。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許多人來說,手機不僅僅是通訊工具,更是娛樂、學習和社交的平台。尤其是對於今天的青少年,手機幾乎成了他們的「第六感官」。然而,這一切的便利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手機成癮。
不可否認,手機對青少年有其正面的影響。研究顯示,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能促進青少年在多個發展領域的成長:
1. 大腦發育:
研究表明,玩遊戲與大腦前額葉區域的皮層厚度增加相關,這些區域與執行控制和視覺空間注意有關。此外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如認知、語言和視覺感知 。
2. 認知能力:
遊戲訓練可以增強與空間導航、策略規劃和工作記憶相關的認知能力。這種訓練提供認知刺激,並有助於大腦鍛煉。網路使用則有助於完成任務和技能獲得,這對青少年的學習和自我發展非常有益 。
3. 社會情感發展:
遊戲和社交媒體的使用可以促進社會情感學習,例如自我探索、目標設定和達成。這些平台創造了滿足基本心理需求(能力、自主性、關聯性)的環境,從而促進正面結果。此外,社交媒體增強了青少年的社交連接感、社交支持的感知和正面情感 。
儘管手機帶來了許多便利,過度依賴卻也引起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尤為顯著:
1. 心理狀況: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與焦慮、抑鬱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例如,一些研究顯示手機成癮與抑鬱情緒、焦慮症狀和自殺意念之間存在關聯 。
2. 學業影響:過度的手機使用可能對青少年的學業成績造成負面影響。研究發現,使用手機的時間越長,對學習的負面影響越大,這包括學業成績下降和認知能力受損 。
3. 社交技能:手機使用也可能影響青少年的社交技能。例如,過度的使用時間被發現與較低的人際交往滿意度和自尊有關,而非使用手機活動如面對面社交互動則與心理健康相關指數正相關。
了解的手機成癮對青少年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就要來看看,比例有多高。
這真的是少數嗎?
從全球來看,研究者利用了手機成癮量表,分析來自195個國家超過50,000名參與者的回應。主要發現包括女性的成癮分數高於男性,隨著年齡增長成癮風險降低,並且地區間存在差異,東南亞的成癮分數高於歐洲。另外研究也發現文化背景對手機成癮有顯著影響。
接下來聚焦到台灣,2023年,兒童福利聯盟「2023臺灣兒少網路安全暨網路識讀現況調查」報告中顯示,兒少使用網路時間,平均每天為4.6小時,而且這數字還只是娛樂,不包含上網做學校課業。
同樣是2023年三月31日公布的「兒少使用手機成癮狀況調查」,發現有62.2%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有手機成癮的情況,只有12.8% 的家長沒有因為手機和孩子產生爭執
你會是那12.8%嗎?
想克服手機成癮的問題,以我的習慣,我一定會去了解其原理
所以下一篇主題
手機廠商如何利用科學,讓你成癮。
如果有比較多人對主題有興趣,就會盡快完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