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青少年心理健康》除了課業,還有什麼讓孩子感到憂鬱?

ree


每個孩子都有值得發光的潛能,找到一個能建立自我認同的興趣,就能成為對抗憂鬱的強大力量。

擔心孩子在意外表、學業和人際關係?本文深度解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自我認同」,並教你如何透過肯定過程、建立非成績對話時間,幫助孩子走出憂鬱。


青少年心理健康》除了課業,還有什麼讓孩子感到憂鬱?


在補習班、學校或家裡,我們常看到一些孩子,明明成績不差,也沒有霸凌問題,卻常常悶悶不樂,或動不動就崩潰大哭。這些情緒的背後,可能不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壓力,而是來自一種「形象認同」的糾結——他們在乎自己的外表、學業、社交,甚至家裡的經濟條件,卻對這些面向感到非常「不確定」。

這不是單一個案,而是大多數青少年都會經歷的心理拉扯。台灣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近兩千名高中生進行問卷分析,找出了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形象壓力」之間的關鍵關聯,這些發現,值得每個家長、老師與青少年好好了解。


目錄:

  1. 什麼是自我認同?為什麼「在乎但沒自信」會導致憂鬱?

    • 研究怎麼說?五大風險因子與憂鬱的負向關聯

    • 研究發現重點:青少年憂鬱,跟「你怎麼看自己」有關

  2. 給青少年、老師與家長的一封信

    • 青少年:找到「我確定的自己」

    • 學科老師/補習班老師:不只是知識傳遞者,也是情緒觀察者

    • 家長:用不同角度看孩子

  3. 總結


什麼是自我認同?為什麼「在乎但沒自信」會導致憂鬱?

(來自國立台灣大學—華紹昌的青少年憂鬱之風險因子分析)


1. 研究怎麼說?五大風險因子與憂鬱的負向關聯

國立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將「自我認同」拆解為八大面向,並發現以下五個面向的「高加權確定性」(越重視但越不確定)與憂鬱有顯著關聯:

  • 學業

  • 受歡迎程度

  • 外型

  • 用功程度

  • 經濟條件


這意味著,當青少年越在乎某個面向,但同時又對自己是否符合該標準感到不確定時,憂鬱就越可能發生。


2. 研究發現重點:青少年憂鬱,跟「你怎麼看自己」有關

研究者進一步提出,有四個面向被證實是重要的心理資源,可以緩衝其他壓力來源:

  • 體育

  • 美術音樂

  • 電腦技能

  • 專注


若青少年在這些面向有自信,就算在其他方面失落,也比較不容易陷入低潮。例如:一位不覺得自己長得好看、不善交際的學生,如果打籃球很強,就比較不會陷入低潮。可見,建立自信自我認同,能夠大幅度降低憂鬱或低潮發生率。


給青少年、老師與家長的一封信


👦 青少年:不是要你完美,而是找到「我確定的自己」

你可能不只一次對鏡子皺眉、對考卷失望,或在社群媒體上覺得「別人過得都比我好」。研究說得很清楚:「在意但不確定,是憂鬱的開端。反過來說,找到一個讓自己有信心的面向,就是情緒健康的起點。」

  • 你可以這麼做:

    • 寫一份「我值得被肯定的地方」清單:不一定要是第一名,只要是你曾經堅持過、付出過、被稱讚過的事,都值得記下來。

    • 試著發展第二個自我定位:也許你是「會幫助同學整理筆記的人」,或是「做事很有耐心的人」。

    • 少一點比較,多一點陪伴自己:觀察自己在做什麼事情最放鬆、最開心,那就是你值得投資的自我價值來源。


🧑‍🏫 學科老師/補習班老師:不只是知識傳遞者,也是情緒觀察者

雖然我們不是輔導老師,也不是心理師,但學生在課堂中待的時間有時比在家裡還多。他們會在你身上尋找認同,也可能在你面前露出最真實的情緒破口。

  • 實踐建議:

    • 多和學生互動調整:了解學生當下的狀況,足夠的了解才能建立更良好的學科訓練。

    • 語言上的引導練習:少批評,多引導。例如:「你最近哪一科卡住了?我們一起想辦法調整。」

    • 老師不需要完美處理所有情緒,但你的一句話,可能成為他心理的保護因子。


👨‍👩‍👧 家長:不是你期待錯了,而是該用不同角度看孩子

父母最常關心的是「孩子未來能不能成功」,但孩子內心的聲音往往是「我會不會讓爸媽失望?」。研究中的五大壓力來源(學業、外型、用功、受歡迎、經濟條件),有三個是家庭最常強調的。如果孩子同時重視這些面向,但又缺乏自信,就會形成強烈的內在衝突。

  • 教養上具體做法:

    • 肯定過程,不只讚美結果:「我看到你這週安排讀書時間更有效率,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 建立「非成績對話時間」:每週一次設定只談生活、興趣或煩惱的時間,建立家庭中的安心感。


總結:


青少年不是突然就變得憂鬱,而是在許多「在意但不確定」的地方慢慢被壓垮。台大研究指出,形象壓力來自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拉扯,而不單純是表現失常。不論是青少年本身,還是身邊的大人(老師與家長),都能成為「心理安全網」的一部分:青少年可以找到自己值得肯定的一面,建立信心;老師可以創造多元價值認同的場域,減少壓力源;家長可以改變語言與關心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愛。

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只是他自己的事,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想要讓孩子,不在痛苦中學習?歡迎加入obear

把時間留給家人,將學業交給obear


ree

延伸閱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