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一篇給家長老師的溫柔提醒:為何孩子沉迷社群媒體?
- 夥伴、 熊
- Sep 12
- 7 min read
Updated: Sep 17

手機背後,是孩子說不出口的呼救。溫柔的引導,能幫助他們找回真實的自我與生活。
擔心孩子對社群媒體上癮?本文從老師角度,解析青少年手機成癮的青少年心理成因,並提供具體建議,助你溫柔引導孩子找回真實生活。
青少年心理:孩子沉迷社群媒體,是逃避還是呼救?
你是否也發現——孩子開始變得「不講話」、「很煩躁」、「一滑手機就停不下來」?他們可能說:「我就是在休息一下而已。」但那「一下」經常就是三、四個小時。
這不一定是孩子不努力,他們可能只是迷路了,用社群媒體麻痺情緒、用網路世界取代現實人際,或用滑動動態逃避學業壓力與家庭期待。本文將深入探討青少年手機成癮背後的心理成因,並提供給家長與老師實用的溫柔提醒,引導孩子找回真實生活。
目錄: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簡化版說明)
Deci & Ryan:自我決定理論(SDT)三大心理需求
使用「I 訊息」釋放關心,降低防衛
積極傾聽:讓孩子感覺被聽見,而不是被說教
社會支持理論的應用:你,是孩子的外部資源
與孩子共擬「手機使用合約」
建立親子對話儀式
與其叫他「別滑」,不如陪他「做點真的有趣的事」
情緒語言庫建設:讓他說出來,而不是做出來
手機背後的真相:是逃避,還是呼救?
孩子手機不離身,不一定是「沉迷」,有時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滑手機的背後,可能藏著他們說不出口的情緒:
真實關係太累人:在現實中,孩子面對人際摩擦、家庭衝突,會選擇躲進網路世界尋找喘息空間。
獲得自我肯定太難:現實中成就感稀少,虛擬世界的即時回饋與按讚機制,彌補了孩子對「被看見」的渴望。
現實壓力太龐大:當課業、升學與家庭期待壓得孩子喘不過氣,手機就成了他們轉移焦點的避風港。
這些行為看似「逃避」,其實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呼救。他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找不到可以努力的方向與空間。我們可以從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與 Deci & Ryan 的自我決定理論來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動力。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簡化版說明)
層次 | 青少年行為表現 | 與手機使用的關聯 |
生理需求 | 睡眠不足、用餐不規律 | 長時間滑手機導致作息混亂 |
安全需求 | 對現實環境(學校、家庭)感到不安 | 用社群媒體獲得情緒庇護感 |
社交需求 | 害怕被排擠、渴望同儕認同 | 加入群組、頻繁發動態,希望被看見 |
尊重需求 | 自我懷疑、追求表現 | 靠讚數、回應累積價值感 |
自我實現需求 | 想做自己、有夢想但不敢說 | 透過網路角色或創作帳號發展另一個「理想自我」 |
Deci & Ryan:自我決定理論(SDT)三大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 | 意義 | 當需求被剝奪時孩子可能的反應 |
關聯(Relatedness) | 想被愛、被接納、有人懂我 | 過度依賴社群關注、沉迷群組訊息 |
能力(Competence) | 想要感覺「我做得到」 | 面對學業困難就逃避,用手機獲得即時成就感 |
自主(Autonomy) | 想自己決定、被信任 | 對控制(如家長監控)反彈,用手機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 |
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們正用手機,尋找一種「自我定位」的方式。適當的陪伴與引導,能讓孩子逐漸從社群依附,走回真實互動與自我探索。
研究說了什麼?來自378位國中生的真實樣貌
根據2021年黃文鼎在桃園市進行的碩士研究(N=378),針對國中7至9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
每日使用社群媒體超過2小時者高達65.3%
使用動機前三名為:
獲得同儕關注(45.2%)
打發時間(39.6%)
紓解壓力(37.5%)
使用社群媒體會造成什麼影響?
人際關係弱化:長時間線上互動讓孩子逐漸退縮於現實社交圈,與家人與朋友的連結減少。
學業成就下降:社群使用與學業呈中度負相關(r = -0.274),注意力不集中、拖延成習慣。
從眾行為升高:社群媒體使用對從眾行為的預測力極高(β = 0.720,p < 0.001,R² = 0.574),孩子為了融入同儕,容易放棄原則、盲目追風。
給老師的建議:用說話,讓學生「放下手機,回到自己」
補教老師雖非長時間陪伴者,但我們擁有關鍵優勢:「語言」的力量。以下是我透過閱讀文獻得到的收穫與建議,也是我會採取的方式:
使用「I 訊息」釋放關心,降低防衛
❌「你怎麼又在滑手機!專不專心?」
✅「我注意到你今天滑手機的次數比平常多,會讓我擔心你是不是有點累或分心了。」
💡背後理論: Gordon 的「I 訊息」是一種非衝突溝通方式,可降低對抗與羞辱感。這種方式強調以自己感受為出發點,減少指責與批評的語言,從而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並進行反思。
積極傾聽:讓孩子感覺被聽見,而不是被說教
當學生說「我不想唸了」,不要急著鼓勵。
✅ 回應:「最近覺得很煩嗎?是學校太多事,還是身邊有人讓你不舒服?」
讓他說出來,就是情緒轉化的第一步。
💡技巧: 反映情緒、不打斷、確認內容,是Rogers提倡的「人本接納」溝通關鍵。
社會支持理論的應用:你,是孩子的外部資源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來自他人的認可、協助與鼓勵,可以提升個體的抗壓力與行為調節能力。
支持類型意義老師怎麼做認知性支持給方向與方法「你可以先挑簡單的題目做,找到感覺就不會怕了。」情緒性支持陪伴與接納「你願意說出來,代表你很勇敢,我會一直在這裡。」評價性支持積極正向回饋「你每次來上課我都很感動,這表示你有責任感。」工具性支持實際幫助「需要我幫你整理重點嗎?我們一起處理就不會那麼難了。」
你不必解決學生的所有問題,只要讓他感覺「有人懂我」。
給家長的建議:陪伴之外,還可以更溫柔地引導
與孩子共擬「手機使用合約」
例如:每晚 11 點全家統一充電手機。
規劃「社群安靜時段」(如早上起床1小時)。
若想滑超時,要以活動/任務來換取。
關鍵不是控制,而是參與規則的設計。
建立親子對話儀式
如:晚餐問「今天最讓你無語的是什麼?」
睡前問「今天你有什麼煩惱想丟到夢裡處理?」
這些固定對話,能逐漸修補關係裡的沉默與距離。
與其叫他「別滑」,不如陪他「做點真的有趣的事」
週末一起:拍生活短片、參加戶外走讀、料理任務(讓孩子當主廚)。
當生活有足夠豐富與肯定,手機就不會是唯一的成就來源。
情緒語言庫建設:讓他說出來,而不是做出來
孩子如果說不出情緒,就會用「情緒行為化」的方式表達——打人、摔東西、逃避功課。
練習這幾句:「我有點煩,因為…」、「我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陪我想清楚的人」、「我不是想頂嘴,我是想你聽我說完」。
每一次說出情緒,就是一次自我修復的開始。
當社群使用失控:常見反應與建議處理
分類 | 行為表現 | 背後心理 | 對應建議 |
學業退縮 | 拖延、成績退步 | 自我效能低、分心 | 微任務規劃、短期成就設計 |
情緒爆炸 | 爆氣、頂嘴、摔東西 | 壓力累積、缺乏表達出口 | 建立情緒語言、允許崩潰空間 |
情緒內縮 | 沈默、封閉、不參與 | 長期孤獨、缺乏認同 | 日常傾聽對話、師生關係修補 |
行為逃避 | 藉故請假、沉迷遊戲 | 控制感缺失、焦慮轉移 | 重建生活掌控感、設計選擇權 |
社群成癮 | 持續刷新動態、夜間滑手機 | 依附、空虛、需要被看見 | 替代活動設計、連結真實情感 |
雙論文研究對照:關鍵共通與差異
項目 | 論文1:社群媒體與人際/學業/從眾(黃文鼎,2021) | 論文2:負面情緒與偏差行為(上篇文章) |
研究對象 | 國中7–9年級學生(N=378) | 台南地區青少年(文獻+實務觀察) |
核心主題 | 社群媒體使用的行為特徵與影響面向 | 壓力/情緒導向的偏差行為成因與對策 |
關鍵發現 | 使用時間↑ → 從眾↑、學業↓、人際互動↓ | 壓力引發情緒,未處理即偏差行為化 |
顯著數據 | β=0.720(從眾預測),r=-0.274(學業負相關) | 女生情緒→行為連結明顯,男生行為反射更快 |
教育建議 | 減少依附、增加實體互動、自我建構 | 教導情緒調適、強化心理安全感 |
給青少年:你可以活得比演算法更自由
當你拿起手機,問問自己:
我現在滑是因為想放鬆,還是因為逃避?
我有沒有什麼事其實可以做,但我不敢做?
如果我給自己10分鐘和自己相處,我會看到什麼?
你不需要靠限動證明自己值得。你不需要靠遊戲排解壓力。你值得一個讓你喘口氣、說真話、不被打斷的空間。
結語:手機可以滑,但人生要自己握住
這不是關於「禁用手機」,也不是「拒絕科技」,而是我們——老師、家長、孩子——是否願意一起練習:
✅ 面對真實的情緒
✅ 經營真實的人際
✅ 建立真實的自信
當這些都存在時,手機就不再是唯一的出口。而你,也會慢慢相信:我可以不用逃避,也能活得很好。
想要讓孩子,不在痛苦中學習?歡迎加入obear
把時間留給家人,將學業交給obear

參考資料:
黃文鼎(2021)。《青少年社群媒體使用行為影響人際關係、學業成就、從眾行為之研究》。 |
延伸閱讀:
Comments